首页 常识

过秦论作者贾谊简介(西汉大家贾谊,才华到底有多高?)

2024-12-03 10:39:24

西汉大家贾谊,才华到底有多高?毛主席都为此写下两首诗赞扬

世人都知贾谊是西汉时期的大才子,年仅二十一岁就被破格提拔为博士,是汉文帝朝廷中最年轻的朝臣。可鲜为人知的是,在两千年后的新中国,毛主席对这位西汉才子竟然情有独钟,不但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他,更是专门写下了两首诗来评价他。贾谊究竟有着怎样的才华,能让毛主席如此推崇?他为何二十一岁就能位居朝廷要职?他提出的那些建议,又为何会在几十年后被汉武帝完全采纳?而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为何最终会在三十二岁就郁郁而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看看这位被誉为"汉朝第一才子"的人物传奇。

一、少年惊才:洛阳神童的成长之路

贾谊出生于汉高祖十二年,其家族世代居住在洛阳。洛阳作为九州之中,历经商周,早已是文化荟萃之地。贾家祖上三代皆为洛阳学官,专门教授《诗》《书》等经典,在当地素有"诗书传家"的美誉。

贾谊七岁开始读书,便展现出超凡的才智。据《汉书》记载,他十岁就能背诵《诗经》三百篇,并能对其中典故娓娓道来。十二岁时,当地太守设宴考校诸生,贾谊以一篇《论秦失天下》惊艳全场。这篇文章不仅对秦朝灭亡原因分析精准,更提出"驭民之道,在于德不在于威"的治国理念,让在场官员无不感叹。

十四岁那年,贾谊拜入大儒张苍门下。张苍不仅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家,更曾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对军政之事颇有见地。在张苍的教导下,贾谊除了继续钻研经典外,还系统学习了兵法、天文、历算等多门学问。张苍常说:"吾教天下学生无数,唯贾生最得吾心。"

十六岁时,贾谊就能出入地方官府,为官员们解答政务疑难。一次,河南郡发生旱灾,太守召集幕僚商议赈灾之策。年少的贾谊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案,建议开凿水利工程,既解决了灾民生计,又为来年农耕储备水源。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后效果显著,河南郡太守由此对他青睐有加。

十八岁时,贾谊写就《新语》,这部著作分"道术""论政""时变"等十二篇,既继承先秦诸子学说,又融入自己的政治见解。此书传入长安后,朝中大臣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传为美谈:"年方弱冠,已著华章。"

二十岁那年,河南郡太守被擢升为廷尉,入朝为官。他将贾谊的才能向文帝详细推荐。适逢当时朝廷正在讨论诸侯封国之策,贾谊在廷议时发表见解,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强干弱枝"的治国方略。文帝见他谈吐不凡,思维敏捷,便破格征召他为博士。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因为博士一职向来由年高德劭者担任,而贾谊年仅二十一岁,创下了汉朝最年轻博士的纪录。

二、朝堂风云:二十一岁博士的建言献策

进入朝廷后的贾谊,很快就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干。汉文帝六年春,朝廷大议诸侯问题。当时吴楚七国的势力日渐膨胀,诸侯王不断扩张封地,有的甚至私自铸币,拥兵自重。面对这种局势,朝中大臣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在这次廷议中,贾谊提出了著名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他建议将诸侯王的封地分给其子弟,通过分封削弱各国实力。这一建议立足于现实,既避免了直接剥夺诸侯王权力可能引发的叛乱,又能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文帝对此颇为赞赏,命人将其建议详细记录。

同年秋天,关中连降暴雨,泾渭两河泛滥,农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召开会议商讨救灾之策,众臣多主张发放粮食救济。贾谊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救灾方案:首先征调民夫疏通河道,并发放工钱;其次调集各地商贾,组织灾民与他们进行物资交换;最后在灾区推广稻作,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灾情,更为关中地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汉文帝七年,贾谊又针对边境频繁受到匈奴侵扰的问题,提出了"和亲"与"威德并行"的策略。他认为应该一面派遣使者与匈奴议和,一面加强边防建设,培养边地居民的军事能力。同时,他还建议在边境设立互市,通过贸易来维系和平。这些建议虽然当时未被完全采纳,但后来成为汉武帝时期处理匈奴问题的重要参考。

在治理内政方面,贾谊提出了著名的"贵粟贱金"政策。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商品经济发展,许多人争相经商,导致农业生产荒废。贾谊建议提高农业地位,降低商业利润,并在朝廷建立平准仓,调节物价。这些建议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贾谊主张恢复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他提议在每个郡县设立学舍,选拔贤能之士入学。同时,他还建议改革选官制度,不应只看资历,更要注重才能。这些建议得到文帝支持,朝廷随即在各地兴建学舍,并改革了选官标准。

贾谊的这些建议,大多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虽然有些建议因为触及既得利益者而未能立即实施,但它们都显示出一个年轻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这些建议多在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得到采纳,成为大汉帝国走向强盛的重要政策基础。

三、贬谪长沙:不遇之才的悲凉岁月

贾谊在朝中备受重用的时间并不长。汉文帝七年冬,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朝中大臣周勃、灌婴等人以贾谊"年轻气盛,恐怕会因为盛气凌人而得罪诸侯"为由,向文帝进谏。这些老臣多是随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对这位年轻的博士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颇有微词。

文帝虽然器重贾谊的才能,但为了平衡朝廷各方势力,最终决定将贾谊外放。于是,这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才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国地处偏远,与中原文化圈相距甚远,当地多瘴气,环境恶劣,实际上这是一次变相的流放。

到达长沙后,贾谊并未因身处逆境而消沉。他走访当地百姓,了解民情,为长沙王耳提面命。当时长沙国内政混乱,官吏贪腐,民生凋敝。贾谊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建议长沙王推行屯田制,开发荒地,增加粮食产量;整顿吏治,惩治贪官;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

在文化教育方面,贾谊发现长沙当地文化落后,便主动设帐授徒。他不仅教授经典,还结合当地实际,讲解农事、天文等实用知识。渐渐地,他的住所成为当地文人学子聚集的场所。多年后,长沙出现了一批学识渊博的人才,这与贾谊的教化密不可分。

在长沙期间,贾谊还做了大量的考察工作。他沿湘江南下,考察地理形势,记录风土人情。他发现楚地物产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许多物资无法运往中原。于是他向朝廷上书,建议开通水路,加强楚地与中原的商贸往来。这份奏章虽未得到朝廷回应,但其中的观点为后来的南北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贾谊在长沙的日子并不好过。当地瘴气严重,他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加上远离京师,难以施展抱负,内心倍感孤独。这种心情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如著名的《鵩鸟赋》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继续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政论著作。

三年后,文帝意识到把贾谊放在长沙确实埋没了人才,便将他调往梁国,任梁王太傅。这次调任看似升迁,实则仍是远离中枢。但贾谊从未因此怨恨朝廷,反而更加勤勉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他为梁王编写了《新书》,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成为后世研究汉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这段贬谪岁月,虽然让贾谊失去了在朝廷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也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地方实情,丰富了他的政治见解。他在长沙和梁国的政绩,证明了一个政治家的价值不在于身居何位,而在于能否实际造福百姓。

四、英年早逝:三十二岁的人生谢幕

汉文帝十二年,贾谊正值三十二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却突然离世。据《史记》记载,这位年轻的政治家死于一次意外。当时他正在梁国任太傅,一天清晨,一只鸱鸟飞入他的房中,落在他的座位上。这种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数日后贾谊便一病不起,很快便与世长辞。

贾谊去世的消息传到长安,文帝闻讯后连叹"惜哉"。尽管当年将他外放,但文帝始终认为贾谊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特地派人前往梁国吊唁,并赐予丰厚的葬礼费用。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贾谊既非皇亲国戚,也非功勋显赫之臣。

贾谊的葬礼在洛阳举行。当年教导过他的老师张苍特地从长安赶来送别爱徒。据记载,当日前来送葬的人众多,不仅有朝廷官员,还有许多当年在长沙、梁国受过他教导的学生。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祭品,甚至有人从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沙运来当地特产,以表达对恩师的怀念。

贾谊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著作却流传千古。除了前文提到的《新书》外,他还著有《治安策》《过秦论》等政论文章,以及大量诗赋作品。这些作品文采斐然,见解独到,被后人视为经典。特别是《过秦论》一文,不仅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更总结了治国安邦的要领,成为后世研究秦汉历史的重要参考。

贾谊死后,他的许多建议在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得到采纳。比如"削藩"政策就是在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提倡的"重农抑商"思想,也成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国策。他关于匈奴问题的建议,更是为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贾谊去世后不久,他的一些学生整理了他的遗稿,编成文集流传。这些作品在当时就广受欢迎,许多人争相传抄。据说汉武帝即位后,曾多次阅读贾谊的著作,并感叹"假使贾生不死,必能为我谋划天下大事"。

贾谊的棺木被安葬在洛阳城外的山阳道旁。据说每到春秋时节,墓前总会有不少文人学子前来祭拜。他们在墓前诵读贾谊的诗文,追思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后来这里成为洛阳的一处名胜,被称为"贾谊墓"。

在贾谊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著作被收入学校教材,他的政治主张被后世统治者采纳,他的文学作品被历代文人传诵。一个只活了三十二年的人,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五、历史定位:一代贤相的未竟之路

贾谊的历史地位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得到提升。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多次翻阅贾谊的政论著作,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当时的丞相公孙弘就曾在朝会上引用贾谊的言论,论证削弱诸侯王权力的必要性。这些建议最终促成了著名的"推恩令",有效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到了东汉时期,贾谊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当时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立传,称赞其"才高意广,善为文章"。班固特别指出,贾谊虽然年轻,但其政见多中肯綮,可惜未能被充分采用。这一评价为后世了解贾谊提供了重要参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贾谊的文学成就得到广泛认可。当时的文人多以其为典范,竞相效仿其文风。著名的文学家陆机就曾说:"观贾生之文,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生动地形容了贾谊文章气势恢宏的特点。

在隋唐时期,贾谊的著作被列入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他的《过秦论》成为历代考生必须熟读的范文。唐代大文豪韩愈就曾评价说:"贾谊一篇,重于万金。"这不仅是对其文学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政论思想的赞赏。

宋代理学家对贾谊的评价则更加全面。他们不仅关注其政论和文学成就,还特别重视其经世济民的思想。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在解读贾谊的著作时指出,贾谊虽然年轻,但其见识已达到了"致君尧舜"的境界。

明清两代,贾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他的著作不仅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更成为官员必读的政治参考书。明代的张居正在推行改革时,就多次引用贾谊的观点。清代学者钱大昕则撰写专著《贾谊新书注》,对贾谊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近代学术界,贾谊的研究价值得到更多关注。学者们发现,他的许多政治主张都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例如他提出的均权制衡思想,与现代政治学理论有某些相通之处。他关于边疆治理的建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世对贾谊的评价,往往将其与同时代的晁错相提并论。两人都是汉初年轻有为的政治家,都提出过锐意改革的主张,也都遭遇了不幸的命运。但相比之下,贾谊的影响更为深远,这或许与他留下了大量著作有关。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贾谊开创了一个重要传统:年轻官员敢于对国家大政提出建议。他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远见卓识,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虽然他未能位居宰相之位,但其影响力却远超过许多位居要职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