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乡土中国》阅读方法+知识梳理导图)

2024-11-02 20:16:49

一、怎么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具体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中生利用暑假阅读《乡土中国》,至少要做到几个“结合”。

1.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

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

其他章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

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收效甚微。可以边阅读边思考。建议参考思维导图,自己手动画出每章节的导图来。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阅读的。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4.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从阅读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乡土中国》,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乡土中国》,要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进一步认识中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同时,学习社会科学著作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思考与表达交流,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

二、《乡土中国》思维导图及章节概括



《乡土本色》

这一篇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本篇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文字下乡》

本篇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文中批驳了“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情达意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而“文字下乡”,也不应是对“愚”的乡下人居高临下地强制推行的教化。

《再论文字下乡》

本篇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重要概念:“词”

【概念解说】

“词”是人类特有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词可以外化为“语言”“文字”两种形式,语言诉诸无形的声音,文字诉诸有形的符号。


《差序格局》


本篇文章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不乱。在这种公和私有明确的界限的格局下就产生了个人主义以及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相对而言,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如同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心是自己。在这样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务。“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主要从理论)典籍)和事实两方面论证。

重要概念1:“差序格局”

【概念解说】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格局。特点是:

(1)个体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及就发生联系;

(2)圈子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具有伸缩能力;

(3)每个人在某时某地动用的圈子不同。

重要概念2:“团体格局”

【概念解说】

“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特点是:

(1)团体由个体组成;

(2)个体对团体的关系相同,事先规定团体中的组别或等级分别;

(3)团体界限分明。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本篇完善了“差序格局”的含义:“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的象征产生了“神”,即宗教观念;而神的代理者在现实中也就是团体的代理者。有代理者就会要求代理者保证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就产生了道德中权利和宪法的观念。与此相对的是,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的出发点是自己,我们常说的“克己复礼”“修身为本”正体现了这种以己为中心的道德理念。推己及人,每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比如:自己与亲属的道德联系是孝悌;自己与朋友的联系是忠信……因此说乡土社会中的道德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重要概念1:“道德观念”

【概念解说】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重要概念2:“代理者”

【概念解说】

“代理者”是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