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神光山是因何得名的呢?

2024-12-16 08:59:56

兴宁境内没有大山大河,现在一说起兴宁的山首先想起的必然是神光山。那么,神光山是因何得名、因何有名的呢?



因为兴宁县治在宋代之前迁来迁去,而神光山也并无特别的风景名胜,所以神光山在宋之前被称作何名已不可考。明代有些志书将其称之为“南山”,这应该也是因为北宋中期兴宁县治迁到了今址,此山位于县治之南而称之,并非专名。


在可考文献中,南宋绍兴年间的《重修翰林堂记》,是目前可见“神光山”一名的最早记载。南宋末年的《舆地纪胜》也出现了这一名称。


“予宰兴宁,有山曰神光,岿然峭峙,腾焰属天,敛英聚华,产尤植奇。群峡阜丽,分环拱堵。一日,修蔓而前,十里余间有故屋仅存,左右佥曰:“邑人罗孟郊读书室也。”其泉混混于石窦,流于汇,即之泠然可掬。而曰:‘罗公读书洗砚池’也。”

——苏升《重修翰林堂记》



神光山在兴宁,尝腾焰属天。

——王象之《舆地纪胜》


《重修翰林堂记》是南宋绍兴年间的兴宁知县苏升所撰,当时他看到兴宁名贤罗孟郊的故居翰林堂已破败,重修后写下此文,此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



那神光山为何要以“神光”两字命名呢?


明代正德年间,吴中才子祝允明任兴宁县令,他编撰的《正德兴宁志》记载,宋代罗孟郊读书山下,某晚见山中有“五色神光”,后来他考中进士,官终翰林学士,为纪念他,因此将此山命名为“神光山”。


神光山,在县西南七里,高三十余丈,围三十余里,形如展旗,其脉自长乐练溪村山来。宋罗孟郊读书山下,夜见山有五色光彩,因为今名。

——《正德兴宁志》



罗孟郊……尝夜见山上有光景异常,名其山曰神光。

——《正德兴宁志》

▲ 《正德兴宁志》中有关神光山名的记载

罗孟郊在北宋宣和年间进士及第,是兴宁有史记载的首位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开创兴宁人文之始,可谓是兴宁首贤。嘉靖《兴宁县志》用“破天荒”来评价他。


建邑垂千年始得一人,破天荒如刘蜕,亦宋末所谓江南读书种子也。业儒倡一邑,遂为衣冠之祖。近代专祠之意,盖亦此欤。

——嘉靖《兴宁县志》


兴宁流传有不少罗孟郊刻苦攻读的故事。


相传罗孟郊幼时丧父,没有经济来源和依靠,常常在横湖边的长陂岭上放牛。牧牛时,邻家的小孩都在嬉戏,只有罗孟郊总是安坐一旁读书,手不释卷。


约二十岁时,罗孟郊在兴宁县南的南山山脚下建了一间草堂,专心读书。此地是他先祖故居,原名翰林堂。


罗孟郊常在翰林堂练习书法,并在旁边的池子洗笔涤砚,将池子都染成了黑色,后此池被称为“墨池”。这也是如今“墨池”地名的由来。


罗孟郊读书异常刻苦,晨夕不倦。相传,罗孟郊早晨在草堂能听到四十里外灵泉岭的公鸡鸣叫,促其早读,后人因此改灵泉岭为“鸡鸣山”。他攻读至夜,感动了山神,发出异光笼罩南山,因此南山也改名为“神光山”。


而这夜见神光之事,在明代被列为了兴宁八景之一,称为“神光映读”,又作“神光夜气”、“神山瑞彩”。


今凡郡县,辄有景致之目八景、十景之类,其来亦久,或起襄宋事,不师古,类俳近俗。是邑亦有八题,顷吴参政高颇尝更易。今邑人只称其旧,有其举之,姑附见之。曰:神光夜气、鸡鸣春晓、丞相文峰、龙母遗迹、蚌湖秋月、墨池书屋、古渡横舟、温泉濯足。

——《正德兴宁志》



神光山,在县西南五里许,形似展旗,县之挂榜山也。宋罗孟郊读书于山,见五色光气,因名。八景所谓“神光映读”也,今半山有寺,有学士祠,山下有庵。